
“医生,我家娃比同班同学矮了快 10 厘米,老人说‘男长二十三,女长二十一’,再等等总能长高吧?” 最近,昆明云一儿童医院生长发育门诊接待了不少有类似疑问的家长。很多家长觉得孩子 “只是长得晚”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,可等到发现不对劲时,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 “儿童矮小症”,帮家长避开误区、抓住长高关键期。
先搞清楚:什么是矮小症?不是 “比别人矮一点” 就是矮小症。昆明云一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医生解释,医学上判断标准很明确:孩子身高低于同年龄、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 2 个标准差,或者每年生长速度不到 5 厘米,就可能是矮小症。比如 7 岁男孩平均身高约 124 厘米,要是孩子身高低于 116 厘米;8 岁女孩平均身高约 122 厘米,要是低于 114 厘米,家长就得警惕了。
展开剩余75%别觉得 “差几厘米没事”,要是不干预,差距会越拉越大。门诊曾遇到过一个 10 岁男孩,因为生长激素缺乏,从 6 岁开始每年只长 3 厘米,到 10 岁时比同龄人矮了 15 厘米,骨骼线已经开始闭合,干预难度比小时候大了很多。
家长最容易踩的 3 个误区,得提前避开:
误区 1:“父母高,娃就不会矮”
确实,身高 70% 靠遗传,但剩下 30% 受生长激素、营养、睡眠等影响。门诊有对夫妻身高都在 175cm、165cm,可孩子因为生长激素分泌不足,8 岁时身高只有 110cm,比同龄娃矮了 12cm。所以就算父母高,娃身高增长慢也得查原因。
误区 2:“多吃补品能长高”
不少家长给娃买 “增高药”“蛋白粉”,结果不仅没效果,还可能让娃提前发育 —— 比如有的女孩吃了含激素的补品,9 岁就来月经,骨骺线提前闭合,反而压缩了生长空间。昆明云一儿童医院医生强调:“真要补,得先查缺啥,比如缺钙补维生素 D,缺生长激素遵医嘱补充,别瞎买补品。”
误区 3:“等孩子自己长,晚长也能赶上来”
真正的 “晚长”(体质性青春期延迟)特别少见,只占矮小儿童的 5% 左右。大多数家长以为的 “晚长”,其实是孩子有生长问题。要是娃到了 6 岁还比同龄人矮 5 厘米以上,或者每年长高不到 5 厘米,别硬等,及时去医院查骨龄才是正事。
真正的 “晚长”(体质性青春期延迟)特别少见,只占矮小儿童的 5% 左右。大多数家长以为的 “晚长”,其实是孩子有生长问题。要是娃到了 6 岁还比同龄人矮 5 厘米以上,或者每年长高不到 5 厘米,别硬等,及时去医院查骨龄才是正事。
关键提醒:矮小症干预有 “黄金期”——3-12 岁。
这个阶段孩子骨骼骨骺线还没闭合,有足够的生长空间,只要找对原因、科学干预,身高大多能明显提升。要是超过 14 岁,骨骺线接近闭合,再想长高就难了。
那发现娃身高不对劲,该怎么做?
昆明云一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会先给孩子做骨龄检测(比年龄更能反映生长潜力),再结合生长激素水平、营养状况等检查,找到矮小原因:是生长激素缺乏,还是营养不够,或是甲状腺功能异常?然后针对性制定方案 —— 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的,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补充;营养不足的,帮家长制定 “长高食谱”;有慢性疾病的,先治疗原发病。
家长在家能做的 3 件 “助高事”:
00001. 保证睡眠:生长激素主要在晚上 10 点后深睡眠时分泌,别让娃熬夜,尽量 9 点前上床,小学生每天睡够 10 小时。
00001. 吃对营养:别让娃挑食,每天喝 300ml 牛奶、吃 1 个鸡蛋,多吃蔬菜、瘦肉、豆制品,少喝含糖饮料、少吃零食。
00001. 多做运动:跳绳、篮球、摸高、游泳这些纵向拉伸运动,能刺激骨骼生长,每周至少 3 次,每次 30 分钟。
最后想跟家长说:别因为娃身高焦虑,更别盲目试偏方。只要早发现、早干预,配合医生和家庭护理,大多数矮小症孩子都能达到理想身高。要是你家娃也有 “身高烦恼”,可以带娃去昆明云一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咨询,别错过孩子的 “长高黄金期”!
(医疗科普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官网,仅供参考)
发布于:云南省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